摘要:〔摘 要〕 目的: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的价值和特点进行分析。 方法:选取 2018 年 4 月至 2020 年 2 月 来霞浦县医院就诊的 120 例冠心病患者开展研究,依照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分成 A 组(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< 50 °, 40 例)、B 组(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在 50 ~ 100 ° 之间,40 例)以及 C 组(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> 100 °,40 例), 对比三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。 结果: C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 A 组、B 组,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 < 0.05)。A、B 两组间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> 0.05)。A、B、 C 三组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、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> 0.05)。A、B、C 三组的室性期前 收缩发生比率都比较高。治疗前,C 组的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大于 A 组、B 组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 < 0.05); B 组的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大于 A 组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 < 0.05)。三组治疗后的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都小 于治疗前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 < 0.05)。治疗后,C 组的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大于 A 组、B 组;B 组的心电图平 面 QRS–T 夹角大于 A 组,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(P < 0.05)。 结论: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随着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的增加而增加,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可显著减少其心电图平面 QRS–T 夹角。